2025年1月5日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温州市全面贯彻落实省科技新政 系统构建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发布日期:2019-12-10 作者: 点击次数:2047

  •        去年以来,温州市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抓手,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系统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一)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联动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温州把自创区(科创走廊)作为实施科技新政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加快培育创新创业新生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增强自创区(科创走廊)对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自创区建设。年初以“新春第一会”形式对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行动员部署,会同省科技厅、宁波市整合《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已报自创区部际联席会议审议。宁波、温州两地科技部门建立“共干、共守、共商、共享、共克”的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合作推进平台。建立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一办四组”(市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攻坚行动推进组、改革创新突破组、统计监测组、新闻宣传组),构建“一区五园”联动格局,建立“月度例会、季度观摩、年度比拼”工作推进倒逼机制,深化每月工作进展晾晒通报机制。“一区五园”相应成立地方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启动实施自创区“百日攻坚”行动,围绕“全力冲刺、力争高线”总要求,梳理108项具体责任清单,推进工作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加快工作落实和项目落地。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有序推进,前三季度自创区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13个、创新型领军企业44家、重大科技项目44个、“卡脖子”技术14项、科技人才团队42个、突破性改革举措29项、开放型合作基地7个。高起点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已报省政府研究审议,力争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列为全省四大科创走廊之一。依托科创带和产业带,联动自创区“一区五园”,形成“一芯两带多园区”总体架构,启动交通路网建设、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区块建设“三大大会战”,聚焦主干道和支路之间、跨区域重点区块衔接,打造内畅外快的交通网络闭环,争取到2022年实现交通路网“10分钟入环、30分钟通环、半小时能够到达动车站和机场两大门户”;瞄准交通环线、视野可及范围和开发区块,参照“三无四有”标准(无违建、无污点、无乱点、有标识、有绿化、有景观、有制度),由点及面开展环境整治,到2020年6月有可看可观可赏的环大罗山沿线景观;梳理出浙南科技城核心区、中国眼谷产业园区块等2020年重点建设区块14个,推动重点区块到2022年形成“九大场景”(有高科技标杆性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高端化公共研发检测平台、高精尖科技型产业化项目、高素质领军型研发人才和团队、高品质城市配套功能、高辨识度主导产业、高效率政务服务环境、高颜值周边环境)。

           (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科创资源共享共用。温州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借助长三角资源优势,着力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载体引进、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生态营造上下功夫,为温州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与上海市嘉定区共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与上海嘉定区、江苏苏州市和安徽芜湖市签订《深化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战略协同、成果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等方面合作。成功引进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长三角地区高校在温设立高能级创新平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签约入驻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二是联办主题活动。作为发起单位之一,连续两年共同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组织近50家温州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温州融入长三角重点发展的激光与光电、智能电气、汽车关键零部件三大产业领域,体现温州整体产业形象。第二届科交会期间,组织各地科技部门、企业代表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上海汽检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协同上海嘉定、江苏昆山等地成立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先后三次共组织60余家企业赴上海高能级平台开展对接交流活动。三是推动资源共享。完善《温州市创新券管理细则》,推动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通用,支持相互开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浙江省云服务平台已入库嘉定创新载体56家、服务项目244项、大型仪器980台,长三角科技双创券服务平台(嘉定)首批入库温州创新载体37家、大型仪器237台。四是打造科技飞地。在上海、杭州布局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乐清市•南翔镇科创合作基地、瑞安市(安亭)飞地创新港等6个“科技飞地”,总建筑面积超2.1万平方米,首批入驻企业超50家,已集聚各类人才300余人。温州(嘉定)科技创新园在第二届长三角科博会上揭牌,将于近期正式开园。努力打造“人才在外地、创新在温企、产业在温州”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三)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打造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温州市全面贯彻科技新政,全力抓好招才引智、平台打造和实体建设,加速人才、科创资源整合融合,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乐清智能电气综合体获省财政专项激励资金4000万,瑞安市汽车关键零部件综合体获省财政专项激励资金2000万。省级综合体投入9.85亿元用于产业综合体的场地建设、平台运营和设备采购。全市累计创建(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2家,其中省级6家,综合体数量分别增长39.1%和200%;全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投入51.7亿元,集聚服务机构259个、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68个,拥有研发人员13万人,与1612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带动研发投入124.63亿元。二是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强化金融支持。出台自创区科技金融改革实施方案,市科创基金设立子基金20支,总规模达35.6亿元,市科创基金子基金已投资项目37项,其中24家为高企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73%;投资的朝隆纺织、新亚电子等6家企业已筹备上市。成立市创投行业协会,引导设立8家科技支行,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科技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和科技担保贷款,新增贷款企业61家、1.36亿元,贷款金额同比增长87%。三是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开创多形式成果拍卖,打造温州特色的“浙江拍”品牌,12项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成交、金额达3063万元。规范科技大市场运行模式,温州科技大市场顺利通过省级贯标验收。探索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筹建中国(温州)技术产权交易所,制定技术产权交易所建设方案及配套政策,谋划发行全国首单技术产权债券化产品。四是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采用“政府+社会创投机构”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10亿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浙商银行共同创办“温州人才服务银行”,为温州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5000万元的优惠利率信用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比潜力、比贡献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破除论资排辈、“以称号评称号”等陈旧观念,让更多青年人才有机会获得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深化中意人才交流合作试点,启动与德国科技人才项目合作,浙江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落地浙南产业集聚区。举办青科会、人才周等招才引才活动。前三季度全市引进顶尖人才13人、领军人才19人、博士427人、硕士1571人,均增长20%以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