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单体孵化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就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若众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空间上形成聚集,各自发挥专业化特长,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协作,最终会形成局部区域内的孵化体系,则能够更有效、持续地培育出优秀的创业项目和高成长企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孵化器衍生创业社区
企业孵化前期有助于衍生出创业社区。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优化的创业环境,吸引众多初创企业和创业者聚集。通常来说,我们的孵化器更关注创业者的生产性需求,围绕创意转化为产品的生产链条来配置资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交流需要,孵化器在这些方面的服务设施相对不完善。然而,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有利于思想交流的环境,对于创业成功确实必不可少的,能够大幅度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产城一体”理念逐渐获得认同,那些在建设规划时就能够兼顾生产、生活两方面需求的孵化器,在入驻招商和成功孵化方面,更加具有竞争优势。人们不再将孵化器简单地视为一个孤立的生产性设施,而是将其看作围绕创业者高效创业、有品质生活的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核心部分,孵化器成为创业社区衍生发展的最活跃要素。孵化器或孵化器集群不仅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域形态上也发挥着营造创业社区的功能。
武汉光谷创业街是孵化器推动创业社区建设的开拓者。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大胆创新,以创业人社区建设为方向,通过吸纳民间资本与房地产结合,尝试“产权式孵化器”的建设思路,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2002年正式开工,开辟了“投资人拥有,创业中心管理,创业者使用”的光谷创业街,以“400家企业同一条街,1万名创业者共一个家”的鲜明定位,形成多方互动共赢的格局,把创业孵化载体的建设与创业人社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武汉关谷创业街提倡的创业人社区理念,为后来的孵化器建设提供了参考思路,如南京紫金特别社区在规划建设时就很好地吸收了这种理念,建成后很快就吸引到大批创业企业入驻,成效明显。单体孵化器带动创业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能与周边的孵化器形成互动,从而以孵化器集群的面貌出现,共同塑造整个创业街区的形态。目前,“SBI创业街”与周边7个孵化器共同构成了武汉光谷的孵化器集群,形成了更大的创业社区。
孵化器与特色小镇相结合,形成更大范围的创业社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热潮。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3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特色小镇必须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孵化器在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浙江临安云智造小镇,围绕智慧医疗、节能环保、物流交通智能装备产业,依托青山湖科技城和西子电梯等职能装备产业龙头企业的集聚优势及46家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通过建设云智造技术研发平台、云智造创新服务平台、云智造企业孵化平台等重要载体,打造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创新基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器基地,旨在形成一个融云制造服务、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休闲旅游、生活居住、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创业社区。
2016年,云制造小镇已累计投资21.5亿元,入驻企业236家,其中,新入驻科技型创新项目79个;计划3年内投入79.1亿元,建成孵化器、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500家,创新创业群体5000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出200亿元,成为中国云制造技术的创新源及浙江智能制造产业的新引擎。
二、孵化器集群筑就产业高地
孵化器集群是区域内各孵化器在规模数量增长、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分工明确又有协作的群落。一般来说,国家高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内科技型创业企业众多、专业技术门类多样化水平高,易于形成孵化器的集群。孵化器集群通过培育企业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育,进而改变区域的经济结构。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区是实践孵化器集群发展的前行者,随着“双创”事业持续推进,孵化器、众创空间纷纷涌现,国家高新区、经济发达城市开始纷纷效仿,积极建设孵化器集聚区。
国家高新区是孵化器集群发展的核心。目前,各个国家高新区纷纷依托自身产业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的重点区域。2016年火炬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255家孵化器中有926家建在国家高新区内。北京、成都、西安、武汉、大连、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杭州等地的高新区,孵化器集群效应正逐渐显现。
经济发达的城市区是孵化器集群建设的重点。孵化器集群发展,既需要依靠大量科技创业企业持续涌现,又需要依托分工协作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共同提供企业服务,经济发达的城市区、街道等就成为孵化器、众创空间聚集的必然选择。
政府力量是促进孵化器、众创空间集聚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是构建区域内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制定市场规则、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监督规则执行的重任,也是创业文化的宣传者、初始资源的投入者。政府必须积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触发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反馈循环。成都菁蓉国际广场、苏州金鸡湖长廊、杭州梦想小镇、成都菁蓉小镇、深圳的深圳湾广场等,是这些方面的最新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三、县域孵化器助力地方经济
县域孵化器利用所在县乡的资源优势,扶持地方小微企业参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融入整个区域的经济大循环。县域孵化器最初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出现,如2002年浙江长兴科技创业园开园、2005年浙江嘉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等,这些孵化器培育的科技型企业显著优化了地方经济结构。
2010年,科技部出台《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孵化器”。同年,科技部火炬中心举办全国“孵化器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浙江嘉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作为县域孵化器的成功范例被推广。县域孵化器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县域孵化器的经验开始向青海、宁夏、甘肃、新疆、河南、广西等中西部地区省区扩散,带动县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四、孵化器带动专业镇发展
在“双创”热潮助推下,很多省(市、区)地方政府开始将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联系起来,如广东的专业镇建设;而有的地方将孵化器与“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联系起来,如广州的“三旧改造”、北京“城中村”改造等。
广东省探索专业镇与孵化器协调发展模式,走出发展区域经济的新路径。专业镇是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载体,也是广东省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目前,全省经认定的专业镇有399个,专业镇GDP达2.77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8.1%。其中,佛山、汕头、东莞专业镇经济贡献度均超过75%,中山、云浮、潮州、江门等地专业镇经济贡献度超过50%。专业镇在广东全省和各地经济格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广东省积极推进专业镇创新发展,制定实施专业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计划、“一镇一策”“校镇、院镇、所镇”产学研合作计划等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专业镇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省专业镇科技投入达395.5亿元,同比增长12.7%;研发人员31.02万人,比2011年增加10.9万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54家,5年年均增长21%以上,总量占全省(除深圳外)的1/3。全省专业镇积极应用电子信息、物联网、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促进高端新兴电子信息、新能源、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