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温州跑出“科技+服务”新路径

发布日期:2018-01-24 作者: 点击次数:1354

  •        精简材料、优化流程、创新服务、借力互联网……2017年以来,温州市科技局从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出发,在全省科技系统率先实现了规定9个事项的全部“最多跑一次”,并主动加压,把所有对外服务事项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梳理瘦身。目前,温州科技部门涉及的83项办事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其中有50项实现“最多跑一次”,8项实现“零次跑”,跑出了“科技+服务”的温州加速度和新路径,助推温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A 跑得更方便——

           优化群众和企业办事流程

           “现在有了网络平台,唯一要跑的就是跑到院办去盖个章吧,其它真的都不用跑了,鼠标点点,就能把材料通过网络提交了,方便得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老师沈永松说,2017年他一共有六项专利要申请专利资助,通过温州市科技局的网络平台,他一次就把相关表格填好上传了。

           “沈永松们”的便利,得益于市科技系统“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据了解,市科技局以审批流程“再优化”、审批效能“再提升”、审批环节“再减少”为抓手,有效实现“减前置、减环节、减流程、减时限”的目标。如:自筹经费科技项目申报原先需要提供纸质申报材料,现在从申报开始到项目立项签订任务书全程实现网上操作,群众办事时限大幅缩减。发明专利资助等16个事项,实行市县两级联审,办事群众点点鼠标就可实现项目申报。

           按照打造“阳光政务”的部署,温州市科技局还建设了覆盖市县两级科技项目的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认定”,加强项目的在线化、痕迹化管理,使科技项目管理全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同时申报系统在办件过程中会通过短信方式告知事项审核进度,方便办事群众及时了解办件情况和后续操作流程和办理期限。

          “以‘网路’代替‘马路’,这对偏远山区的百姓来说体验感更强,比如当地一些农户要申报一些科技项目补助,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量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拿永嘉来说,2017年以来,网上申报项目已达22项,网上评审22项。”温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B 跑得更快速——

           整合平台破除信息数据壁垒

           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也是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抓手。去年初,温州市科技局将“最多跑一次”清单事项纳入网上办理,加大系统平台整合力度,破除信息数据壁垒,避免材料重复提交,促“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建设公共服务云和政务服务云,引入政府公章电子签章,打造网络平台“一网通”。

           与此同时,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科技政务中的运用,以科技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企业等管理服务工作为重点,推进科技系统联动、资源互通,建设完善统一的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数据、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科技管理“一网通”。

           整合信息云平台,加快业务网站向市政府政务云迁移,增设“最多跑一次”相关栏目,整合上线科技信息化系统,实现全部公共服务业务云上运行。同步推出移动云平台,依托“创新温州”微门户,提供移动端的项目动态查询、网上办事指南等功能,努力实现“一键服务”。

           开通即时通讯平台,提供全天15小时(8:00-23:00)咨询在线解答,通过公开电话、电子邮件、微信、QQ等方式,进一步畅通咨询受理与答复渠道,为基层群众和企业到科技(知识产权)部门办事“跑一次”、 “零上门”提供各类便捷服务。

           C 跑得更规范——

           完善政务办事配套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据了解,为了进一步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温州市科技局从完善政务办事配套制度入手,制定完善了“最多跑一次”事项二级指导目录,修订办事指南,统一各事项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具体流程、办理期限等。通过制订《温州市科技专项与项目管理办法》、《温州市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温州市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等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率。按照“一日一统计、一周一督查”的要求,每周召开“最多跑一次”情况督查会议,局党委定期听取业务处室关于“最多跑一次”工作情况汇报,对每阶段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解决,并部署下一步工作措施和目标。

           此外,市科技局坚持重心下移,转变观念,当好企业、群众的科技“店小二”,以“干部多跑腿”换取“群众少跑路”。深入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服务活动,按照需求类别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一企一账”、 “一事一办”、“一企一策”的要求,为企业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累计邀请专家 369 人次,服务企业9242家次,解决需求难题6656项。全体班子成员以“陪跑员”身份对市本级及县(市、区)科技部门开展体验式督查,打通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