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科技创新让舟山发展迸发活力

发布日期:2018-03-01 作者: 点击次数:1484

  •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去年,舟山市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优先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创新活力。

           根据2017年发布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16年舟山市研发经费(R&D)支出相当于GDP比重由1.41%提高至1.54%,增幅居全省第一;研发人员0.47万人,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7%,占比居全省第二。

           科技创新、科研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国家高新区创建成功纳入调研评估名单;浙江省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列入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第一批17个创建名单;“世界首台3.4兆瓦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项目成果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省海洋开发研究院郑斌研究员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品冷链物流创新团队”荣获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全国首个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舟山群岛网络医疗与网格化健康服务应用示范”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等。

           近日,记者通过寻访舟山市科技创新人才,尝试从他们的视角来打量舟山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科技大咖 研发国内首颗全集成射频芯片

           一颗指甲盖大小的电子芯片,用1颗芯片集成5颗分立芯片,已占领国内宽带全集成射频芯片的技术制高点,成为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引擎”。

           这是由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的徐志伟教授领衔创办的“5313”领军团队企业浙江集速合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颗全集成射频芯片,可使渔民在渔船上通过卫星实现上网。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一员,徐志伟在美国学习和工作长达16年。回国后,他选择到舟山发展。他说:“到了舟山,我一直梦想做一款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能够实现海洋通讯、卫星、遥感、感知的集成芯片,但难度特别大。 ”

           那个时候,徐志伟得到了我市“5313”行动计划支持,经过约14个月的研发,去年第一代芯片产品诞生,这也是国内第一组全集成射频芯片。

           芯片领域相关技术,是国内急需攻破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统计,每年我国从国外进口芯片的花费需要2280亿美元,价格昂贵成本高,费用远超过石油等重要物资,排在第一位。

           集速合芯公司副总经理刘东栋介绍,这款射频收发芯片的作用是收发信号,手机通信需要通过基站,这款芯片应用到基站系统里面,可以降低系统与调试成本,也有利于基站的多密度分布。舟山有大量的渔民和海员,长时间漂在海上生活,枯燥单调、信息不通,而射频收发芯片安装在卫星收发设备中,能通过卫星使得渔船接收到网络信号。

           去年9月,集速合芯公司与重庆一家通信公司合作,对第一代射频收发芯片进行了试用。目前该芯片完成了设计指标的80%,预计今年9月投入市场。国内已有多家通信企业对射频收发芯片感兴趣,有意购入。

           徐志伟说,舟山地处杭州湾区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海洋电子产业发展基地,不仅具有众多的海洋电子应用,更拥有种类繁多的海洋电子产业。在泛智能化、物联化的工业4.0时代,完善后的射频收发芯片,面向未来5G通信及宽带数据通信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研究院所 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实施

           去年1月9日,“金枪鱼质量保真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2016年度全国海洋渔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不仅意味着舟山市海洋生物产业研究跻身国内前沿,更为舟山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这一国家战略实施注入了新动能。

           该项目的领衔者郑斌,是舟山市首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郑斌在研究领域里填补了诸多空白,取得了多项位居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随着新区建设的大步迈进,他成了一个引领科技创新的管理者——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院长。“研究院一直定位为当地产业服务,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郑斌说,“浙江省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创建,对研究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深度融入创新舟山,全力服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 ”

           郑斌带领研究院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化工、船舶机电等创新团队,立足战略导向与产业需求,聚焦海洋生物医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现代海洋产业。如在海洋新材料产业创新方面,重点打造自主研发的新型防污涂料。研究院海洋环境化工团队历经多年攻关,解决了防污涂料用聚丙烯酸类树脂合成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实现聚丙烯酸类树脂和防污涂料的中试生产,研发的产品防污期效可达1年以上,实现了国内自主研发防污涂料的巨大突破。目前,产品已经跟企业对接,开始成果转化。

           一直以来,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注重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以能力建设为抓手,注重现有人才培养;以“创新舟山”为引领,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以项目实施为手段,鼓励年轻科研人员承担和参与重大项目。去年,该院被评为省重才爱才先进单位。这个荣誉既来自研究院内生发展力,也得益于舟山市的重才氛围。“舟山市出台人才新政21条,人才认定的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来舟山发展、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政策。政府对科技人才越来越重视,充分调动了科技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郑斌说。

           创新团队 致力水产品冷链物流领域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品冷链物流创新团队”荣获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为全国50支入选团队之一,浙江省仅入选2支。这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最高荣誉。

           这是一支因海而生,为助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学生队伍,成立于2011年。近5年来,该团队屡获佳绩,获得学科竞赛奖励国家级15项、省部级35项。

           一直以来,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品冷链物流创新团队”把科研项目瞄准舟山经济发展,开展了“海水冰制备技术创新研究”“液氮速冻机节能研究”“冷藏陈列柜温度场优化”“切割冷冻水产品用水刀”“高附加值农产品跨国电商用低温箱”和“水产品低温干燥设备”等12个创新项目研发。目前,团队已注册成立5家公司,创新创业成果及团队研究成果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海洋报》和浙江电视台等3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创业让团队的科技创新更接地气,更有目标性,走出自娱自乐式的创新研究误区。 ”浙海大党委副书记吴中平说,学校出台《浙江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该团队创业支持体系和研究经费来源。经过7年的努力,团队已建有2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水产品冷链物流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目前有指导教师7名,其中包括全国首批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名、浙江省优秀教师1名,学生35人,覆盖6个相关专业。“创新+创业,能进一步促进团队从市场中寻找急需解决的、有现实意义的、能够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项目,学生的成就感增加了,动力也更足了。 ”吴中平说。

           立足海岛渔业,加快水产行业升级,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培养海洋创新创业人才,浙海大水产品冷链物流创新团队,正行进在懂海、爱海、用海,创新和奋进的科研路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