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举行落成典礼。之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新兴产业研究院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
4月8日,全省领先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智立方”正式启用。
9月28日,全市首个人才公园开园,首个“院士专家楼”同天奠基。
10月9日,人民日报公布《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南湖区以第87名的名次荣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成为全市唯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即将过去的2018年,是南湖区奋发拼搏的一年,也是克服困难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延续规上工业产值首破千亿大关的良好势头,全区工业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迅速前进,在年中全市县(市、区)“期中考”中,更摘取了全市最多的“NO.1”。
而这一切,离不开南湖区强劲的创新驱动,众多创新平台、机构的进驻,使南湖区焕发出了新的强劲活力。
蓝色“磁极”的力量
上月7日,嘉兴科技城管委会与诺奖科技(美国)创新中心签约,共建嘉兴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研究院和嘉兴美国加州离岸创新中心,一条全新的“海外线”正式打通。
事实上,作为浙江省的四大科技主平台,在嘉兴科技城,众多的创新平台正在快速向这个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汇聚。自1月20日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落成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1万平方米场地投入使用,组建了柔性器件等8个研究所和2个中心。
4月,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200余颗航天器的航天五院,携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亚达管道有限公司致力于军民融合发展。随后,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正式启动,并吸引了韩国科学院院士河昌植、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克里斯提娜等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加盟。
作为主城区,南湖的土地空间制约,决定了必须以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增强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增强科创的引擎作用。
在今年年初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南湖行动计划》“1341”产业体系中,南湖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数字经济,列为全区重点推进的主导产业。
而南湖区众多创新平台的引进,紧紧围绕了新型产业体系的打造展开。如浙江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同打造的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目标是打造成为我国柔性电子产业的技术策源地。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则以互联网+VR服务产业等领域的产业化,打造全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集聚地。
今年,中国对大陆2811个中小城市中692个相对独立的市辖区进行全样本评价,南湖区成功上榜2018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科创平台的“鸟巢”效应
今年11月8日,国内首条微机电传感器芯片生产线,在位于嘉兴科技城的浙江芯动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在国内少有的百级、十级洁净室里,一片片比指甲盖还小的MEMS芯片在芯动科技的生产线上诞生。
而作为最早引进的精英引领人才项目,在中美贸易摩擦下,嘉兴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却逆势上扬,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8亿元,该公司的IGBT芯片和功率模块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为国内IGBT领域产销最大、技术领先的专业研制和生产企业。
建起一个平台引进一批人才,引进一名人才带进一个团队、一个项目。科创平台的集聚,也使一批“带土栽培”人才项目实现了快速成长,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人才项目“摩贝信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学品B2B平台,“昱能科技”已连续多年在全球微型逆变器出货量排名第二,“华嶺机电”开发的“数控机床用FW系列高精度大推力直线电机”获得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认定。
凤凰择枝而栖。随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集聚,大量高端人才加速向南湖区集聚。早在今年9月底,嘉兴科技城累计引育“千人计划”专家首次突破百人,成为嘉兴市高层次人才密集、科技含金量最高的区域,集聚了全市超过1/6的引进合作院士,近1/4的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近1/4的嘉兴市领军人才企业。
“正是大院名校的集聚、对人才的重视和贴心服务,吸引人才选择南湖区。”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邵航认为。未来院落地1年多时间,已有50多名人才、10个产业化项目落户,其中包括博感、爱索乐、敏瞳等一批技术前沿企业。
的确,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和企业,南湖区创新机制体制,建起了立体式、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今年4月,南湖区建起了1.25万平方米的嘉兴科技城展示馆•智立方,为科创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相继建起了全市首个人才公园,奠基首个“院士专家楼”,显示了对高端人才求贤若渴。